偶然间看到华阴高山先生写的《乡音》一书。我深深敬佩这位虽在耄耋之年,却怀青春之心的老同事。他满怀激情记写了当年秦晋两省电视台“山陕迷胡大赛”的炽热场面。特别是以对华阴迷胡固有的挚爱之心,“历半年之久,反复观赏当日演出盛况录像。走访演唱者,查阅相关资料,咀嚼乡音之神韵,逐句逐段记录唱词”,经去伪存真,勘正谬误,共整理出口口相传,易于失传“活化石”般宝贵的迷胡戏唱词40多首记录于此书。
读完了高山先生的这本册子,我以感奋不已的心情,专程去华阴拜访高老先生叙谈。我赞同他的说法,书中新整理记录的这些迷胡唱段唱词,是华阴民间自发传承迷胡戏曲的珍品,是民众对赓续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客观贡献。人民群众永远是传承发展民族戏曲文化的主体,这不仅因为他们是源头活水,更是滋养戏曲文化的本体。那年的“山陕迷胡大赛”,两省的主流电视媒体,在客观事实上对此作出了诠释和表现。有鉴于此,我和高先生都认为要珍视研究那次大赛的成果,应该对民众传承戏曲文化的精彩表现再作些补记。
2015年那年年初,陕西和山西两省电视台合作开启了“山陕眉胡大赛”。华阴人初开始是高兴且乐见其成的。随着大赛的进展,山西唱者曾明显占了上风。他们的唱段内容多样新颖,虽都是请陕西戏曲作曲家写的曲子,却感情投入,熟练精到,明眼看便知是常演常唱的唱家子。反观陕西的参赛者乏善可陈,几乎都选的《梁秋燕》《屠夫状元》等剧目中的那么几个唱段,你方唱罢我重复,选曲单调枯燥又少了传统韵味,难以展现这个剧种丰富的曲牌曲调和独特魅力。陕西参赛一时失势,令华阴人坐不住看不下去了,好像有谁触碰了他们的血脉,使他们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冲动;他们又像是冲入渭水中抢救被毁家园时的义无反顾。一时间华阴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纷纷向省电台请战。同时在华阴这方戏曲热土上,掀起了一场声势宏大的群众演唱迷胡的热潮。经华阴市文化部门多层淘汰筛选,还是有200人海选入围。其中有年逾古稀的老者,也有英姿勃发的青年男女。这支特殊的队伍以志在必得的热情踏入陕西省电视台的演播大厅。
陕西电视台慷慨地在“山陕眉户大赛”旗帜下,破例增设了“华阴迷胡揭榜赛”。华阴迷胡人当登上电视大赛刚开腔便一鸣惊人,连续18场的揭榜赛如春雷乍响,立即赢回了陕西人比赛的态势,这可以叫第一回合。省电视台当机立断又设立了15场“华阴迷胡荣誉赛”,这算是第二回合。紧跟着连开了4场“华阴迷胡精英赛”,这是第三回合。126名来自华阴的普通群众,竞相登台,个个身手不凡,在三个回合三十多场的比赛中,把称为东路迷胡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不曾想到,华阴迷胡群众的演唱,竟把山陕两省联手举办的戏曲电视文化活动,助推至盛况空前。演出现场热浪滚滚,电视荧屏前观众放声合唱,在华阴等地更成了戏迷的狂欢节。担当大赛的评委们则是陶醉其中,热泪盈眶,激情澎湃,忘情鼓掌,连声叫绝,山西的评委先是惊愕不已,然后感慨盛情评说。这些生动的场面构成了新时期传承传统文化的壮美画卷。
山陕戏曲专业评委们,最后为华阴迷胡大赛评出了16名“华阴迷胡传承人”,在此基础上又评出了6名“华阴迷胡精英传承人”。陕西电视台又为16名迷胡传承人举办了3场展演,造就了本次迷胡大赛的巅峰时刻。有人评说,为一个县的一个剧种,相继举办40场比赛,录制40台节目,堪称是省电视台的一个大手笔,无疑将在陕西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我们理解,这是主流媒体用自己的传播方式,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!是用镜头叙说人民群众对传承传统文化主体作用和卓越贡献!这次迷胡大赛,华阴群众唱出了迷胡与生俱来特有的阴柔媚美和深沉凄楚,典雅和古朴凝重的神韵;华阴人几乎把迷胡曲牌的大小调都唱到了,显示出了迷胡音乐的丰富多彩、变化多样、饱满厚实;大赛舞台上华阴群众唱段多有民间流传的古典宝贝唱段,不少都是在大庭广众中首次亮相;本次在大赛舞台上能看到有母女登台的,迷胡世家三代同台演唱的。男女老少,行当齐全。既有有备而来出彩的,也有临时替场却爆红全场的,这是群众性的表现。华阴是块迷胡戏曲的热土,迷胡曲子是华阴人的血脉,他们坚韧不拔、顽强执着地代代自发传唱,在田间地头,街道巷间,红白喜事,节庆假日,福报丰收,抗灾祭祈都有美妙的曲音缭绕,终使迷胡曲子生生不息,根深叶茂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也是省电视台对华阴群众传承迷胡戏曲的展示,也可以说是对群众传承迷胡戏曲作出贡献的认可和致敬!
大赛评选出了16名“华阴迷胡传承人”,又在其中产生了6名“华阴迷胡精英传承人”。他们是张菊玲、党光弟、张高文、赵宪臣、赵亚荣、刁红萍;骆根苗、雷均力、段万选、吝凤霞、杨小青、严高社、姚民学、史小芹、杨卫东、郑省玲。这些都是华阴群众中自觉传承迷胡的优秀典范。笔者欲以笨拙之笔对他们再作点文字补记,以表敬意。
“迷胡精英传承人”张菊玲,女,时年72岁,农民。一生爱唱戏,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华阴走红的女小生演员,爱人是名司鼓,二人妇唱夫随,名噪一时。她天生一副好嗓子,底气十足,嗓音圆润,吐字真切咬字狠,高亢有力,韵味悠长。虽年逾七旬,但气贯长虹,把东路迷胡刚强煽情的一面表现到极致,给人以敬畏之感。她在大赛台上一曲《白毛女》杨白劳唱段,如泣如诉,震撼全场,折服评委。
“迷胡精英传承人”党光弟,男,时年70岁,农民。比赛舞台上共唱出6段经典唱段,《百戏图》《争先锋》《伯牙摔琴》《康熙王访贤》《李白醉骂安禄山》《月明楼》,全是珍藏在民间难得的唱段。他唱的《百戏图》《月明楼》《伯牙摔琴》等是现存的东路迷胡最原始的套曲联唱形式的代表,专家称他是华阴迷胡的“活化石”。《百戏图》人称戏曲剧目的百科全书;《伯牙摔琴》则是对“高山流水”,用迷胡演唱形式的诠释和赞颂。他在展演场唱的是《月明楼》,三个角色由一个人说唱,展示了“曲子”最原始的演唱形式。党光第这段唱底气十足,运用了月调起,月调落的套曲联缀程式,他把刘三所经营的“月明楼”上的酒席饭菜给康熙王讲得头头是道。这又是一部陕西地方美食谱。党光弟是一位能拉会唱的民间艺人,他很会唱戏,声音虽有点沙哑,但吐字清晰,节奏明快,喷口有力,韵味十足,大段唱词一气呵成。在这段唱腔词里,他加上了个人独创的新词,给人以时代气息。在华阴他的是这段迷胡戏演唱的最高水准,确是当之无愧的迷胡精英传人,也是政府记录在案的迷胡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“迷胡精英传承人”张高文,男,时年67岁尊龙z6人生就是博,农民。张高文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过民办教师,曾在一些小报上发表过新闻和小品文章,之后回村做了菜农。他们村是华阴有名的戏窝子,出过一代迷胡戏曲名人张自发。张高文从小受到曲子戏的熏陶,加上他天生的一副好嗓子,唱起戏来奴声细气,且吐字清晰,声色阴柔,舌软口巧,神韵十足。在大赛的决赛阶段,张高文唱了段《集会》。这段戏本是他传承迷胡戏的经典作品。这段词虽无优美工整唱词,全是咿咿呀呀的虚词,但经张高文唱起来却风情万种,幽默风趣,把迷胡戏的彩唱彩调唱到极致。张高文在先前的比赛上唱的《五更鸟》,成了大赛的一个精彩看点。他唱腔灵巧,吐字灵动,气息贯通,技巧运用自如,可谓巧舌如簧。以他近古稀之龄,用迷胡戏曲的演唱技巧,把妙龄少女思春之情,刻画得活灵活现。他唱这段戏一上场,就像点了一把火,把在场的观众情绪调动得火烧火燎,手舞足蹈,叫吼声震耳欲聋,人气火爆。据说,张高文先前并未安排在参加比赛之列,而是临时上场的,不料一炮打红,以他极具煽动性的演唱本领,造成了赛场少有的热火奇观。其实张高文现象不是偶然的,他对迷胡有着痴迷的执着,靠着无师自通的天性,靠着精益求精的磨炼,造就了他的演唱功底和实力。
“迷胡精英传承人”赵宪臣,男,时年68岁,农民。赵宪臣决赛时的唱段为《郑丹哭祠》。这段戏是《李亚仙》一剧中的重场戏尊龙z6人生就是博。《李亚仙》是华阴市潘渊老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改编的迷胡剧。这出戏来源于唐代白行简创作的《李娃传》而来。《李亚仙》经华阴迷胡剧团排演后,曾轰动一时,久演不衰,成为华阴迷胡剧种的代表和保留剧目。“哭祠”一场戏在老一辈戏术家姚振华先生的演绎下,成了迷胡戏中优中之优的唱段,又经后起之秀,人称“迷胡王”雷开元的继承发展,更是锦上添花。在山陕迷胡大赛上就有多人选唱此段,足见其独有的魅力。赵宪臣以特有的东府味,华阴地方腔,把迷胡的软月调、老龙哭海、哭道情、长城等东府特色的调式唱得动情到位,唱出了郑丹人物的悲痛、悔恨、怨愤之情。博得赛场观众的掌声和喝彩。
“迷胡精英传承人”赵亚荣,女,时年52岁,农民。赵亚荣家世代生活在华阴“迷胡窝子”红丰村。本人生来爱唱迷胡戏,和本村善弹三弦的杨文学结为夫妻。其儿子是华阴迷胡团的板胡演奏员,儿媳是迷胡剧团的小生演员。女儿杨小青聪慧伶俐,随母学唱迷胡是可塑之才。人称赵亚荣家是“迷胡世家”。赵亚荣生得一副浓眉大眼,目光炯炯有神,嗓音宽厚满口腔,唱腔凄楚委婉,富有华阴迷胡故有的阴柔、地方音韵鲜明的特色。她在唱腔常加入儿化韵,给人以独有的轻巧绝妙的声腔之美。赵亚荣在大赛舞台上,一曲《卖妙郎》感天动地。她以真挚凄婉的演唱,把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苦情,从母性的心里深处倾诉得淋漓尽致。加上她善于表达苦情戏的艺术素养,把唱腔唱得字字血,声声泪,充分展现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。有评委当场感动地说,“看了你的表演听了你的唱声,就是铁石心肠人也会动情!”
“迷胡精英传承人”刁红萍,女,时年45岁,农民。刁红萍家是华阴有名的迷胡世家,她家从祖辈起爱迷胡戏。公公和婆婆因迷胡结缘;迷胡一条红线又把她和爱人拴在一起。本次大赛爱人梁争先司鼓,刁红萍同她们的女儿梁小豆同台一曲《五更鸟》,惊喜四座。刁红萍和爱人是华阴迷胡世家的第三代传人,他们30年来坚守迷胡这块阵地,爱迷胡唱迷胡成了他们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。刁红萍扮相俊俏,唱腔吐字清晰,音域宽厚,音韵悠扬,感情真挚,善唱凄楚哀婉的苦情戏。大赛上她所唱的《皇姑出家》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均属此类唱段。在山陕迷胡争霸赛中,一家四口人登台同唱迷胡戏,也是一道风景线尊龙z6人生就是博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骆根苗,男,退休教师,时年63岁。骆根苗一生爱迷胡戏尊龙z6人生就是博,退休后组织了迷胡协会,当了会长。决赛时他唱的是《朱春登祭母》。因为他有一定的文化积淀,对所唱人物有深刻理解,加上他唱腔柔绵,韵味悦耳,感人肺腑。先前揭榜赛还唱过一段《王祥卧冰》,这是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。骆根苗把这段戏唱得如泣如诉。一人同唱几个角色,他用多个曲调作声腔变换,紧紧围绕一个“孝”,把王祥为母亲求鱼治病的情感表达得跌岩起伏,痛彻心扉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雷均力,男,时为在职中学教师。决赛他唱的是《刘全上坟》,这也是深间的迷胡戏段。雷均力从小受家乡迷胡戏曲熏陶,一有时间,特别是节假日就泡在农村迷胡自乐班唱戏。他嗓子有些沙哑,根据自己的条件很会用声,音低缠绵,别有韵味,给人以沧桑和沉稳之感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段万选,男,时年60岁,退休教师。段万选虽从事教育工作,爱迷胡却痴心不改。退休后在家里办起了迷胡。
戏训练班,这在华阴还是第一家。这种不图名利,不求回报,守望华阴迷胡,是自觉传承民间戏曲文化的举动。相信华阴民间曾经和当代,有众多的、采取不同方式自觉传承的传统文化的贤达,才使华阴迷胡千百年来生生不息,熠熠生辉。段万选决赛唱的是《陕北婆姨》一段,他本人设计改编了曲调,在曲调和伴奏乐器中加进了一些音乐新元素,让古老的迷胡曲子有了现代时尚之感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严高社,男,时年59岁,农民。决赛阶段他唱了一曲《临潼山》。这段戏是华阴迷胡传统清唱段子,在历次戏曲大赛中,选手凭此屡屡获奖,特别是当年华阴青年壮汉贠振明,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陕西省举办的戏曲大赛中一举夺魁,把这段唱腔推向高峰。严高社顺着此旋律把它唱得有声有色,高亢激昂,赛事既散而余音缭绕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吝凤侠,女,时年72岁,农民。吝凤霞决赛唱的是《七仙姑送子》。此段戏出自于古代民间故事《董永》。董永是穷苦农民,他为了埋葬父亲卖身为奴。后来天上七仙女下凡嫁他,帮他织锦百匹赎身。人民同情孤苦勤劳者,希望都能得到幸福生活和美满爱情,遂有了民间各种戏曲版本的《天仙配》,其中以黄梅戏最为驰名。吝凤侠唱的这段是迷胡戏口头流传下来的。她嗓音宽厚,音色柔和饱满,行腔流畅,有节奏感。因她年事已高,略显底气不足,没有把七仙女的妙龄柔美表现出来。但蔺凤侠这段唱却很地道地把华阴迷胡的老腔老调传承下来了,不失为华阴这方水土滋养的迷胡戏曲草根人物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姚民学,男,时年69岁,农民。他在决赛唱的是《古城会》,他的唱展示出迷胡不仅善于表达欢快、细腻、缠绵的情调,也能表现慷慨激昂,高亢豪迈的英雄气概。大赛上他还唱了《华容道》也属于此类,使人对华阴迷胡更多地欣赏和了解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史小芹,女,农民,时年64岁。她是一位酷爱唱迷胡的农民妇女。为了唱戏经常与家人争吵。随着时间推移,得到了丈夫的认可和支持。受其感染儿子也是成了戏曲爱好者,能拉会唱,还精于唢呐演奏。史小芹在决赛时唱了段《小赐福》,这段戏满满都是歌功颂德之词,显然是为迎合农村庆功祝福而唱的。从另一角度看,这段戏也承载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观体现。史小芹本身经历,印证了迷胡戏因为有这些戏迷克服来自各方的阻力,而代代相传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杨卫东,男,时年35岁,农民。他在决赛场上唱了段《乞讨》,这是华阴迷胡经典剧目《李亚仙》中的一段唱。杨卫东以他独有的嗓音洪亮、清纯、高亢把《乞讨》唱得昂扬奔放,气冲云天。引得满场观众齐声击掌随声和之。这种满堂生辉的场面是“秦之声”开播三十年来绝无仅有,就连在坐的评委也禁不住热泪盈眶。杨卫东也因此一曲演唱而名声鹊起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杨小青,女,时年23岁,农民,“迷胡精英传承人赵亚荣”之女。杨小青决赛唱了段《五更鸟》,人称“一枝红杏出墙来”。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迷胡座场唱段,往往是两个角色一人唱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华阴著名老艺人张志忠先生对这段戏作了艺术加工,他唱得巧妙、幽默,颇具特色,从此后成为华阴迷胡的经典代表作而广为流传。在山陕迷胡大赛中就有四人唱此段子,华阴年轻人杨小青和梁小豆,还有近七旬的张高文,他们三个各具风格,都演唱得活灵活现。这段戏紧紧围绕一个怀春少女待嫁前夜间,听到绣房外的蚊虫、蛙声、鸟叫、金鸡打鸣等产生的一系列反应,充分表现了少女向往美好姻缘,憧憬幸福生活的急切心情。母女二人互问互答的演唱形式,更增添了精彩、欢乐、喜悦的艺术效果。这段戏运用了迷胡曲调中的彩腔和大量象声词,重复咏唱,层层推进,更加体现了迷胡的细腻和柔美,深沉和精练,还有典雅和轻松古朴,令人欢快而神往。
“迷胡传承人”郑省玲,女,农民,时年58岁,她是一位从小酷爱迷胡的民间艺人,自学成材,她嗓音宽厚,音色甜美,行腔规范。是一个真正的民间迷胡唱家子,深受群众的喜爱。她在决赛时唱的是《金碗钗》一段曲子。太玄台上之曲谈龙录台湾民间艺术谭派谈美书简弹琴杂说尊龙z6人生就是博太仙漫稿例言凯旋王国